大灣區人才互聯互通 港府需更積極發動 文:何泳瑶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早前推出八項促進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措施,囊括到內地實習、交流、就業、創業、科研發展等,從不同方面回應香港青年的發展需求。筆者尤其關注的是「『千校萬崗』全國大學生香港青年就業服務香港青年專項行動」,行動可在五年內為香港青年提供10000個就業機會。 只要是在內地高校或香港大專院校就讀的應屆畢業生,可以透過「易展翅」官網瀏覽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募集的企業向香港大學生開放的崗位資訊。

這些措施對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跨境流動、各行各業交往交流等都有莫大意義,同時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來探索機遇,開拓了更多元的未來發展可能性。但特區政府決不能單靠這些惠港政策為「催化劑」,必須從平台與制度兩方面入手,締造長遠以來有利粵港澳三地人才往來的環境。

其實,2020年施政報告也推出相類似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本地大學或大專院校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提供職位的企業必須以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聘請,而政府會發放每月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縱使這計劃條件優厚,也曾在社會掀起熱話,但卻被詬病成效不彰、缺乏長遠誘因。例如對參加計劃的企業要求太高,導致有人手需求的企業未必符合招聘計劃;開放的職位側重創科界,令其他行業有就業需要的青年也未能符合招聘企業的要求等。

這反映出一些短期的企業人才配對措施,若缺乏健全的人才互認、交流等措施的支援,在長遠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上會略顯「有心無力」。在大灣區內實行的的各項措施應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主要文件的框架上,得到粵港澳三地政府的共同認可才得以實施。但香港作為國際人才匯聚地,應主動和粵、澳政府展開對話,落實建設不同促進人才流動的平台,以最大化利用大灣區的人才資源。

建立大灣區專業資歷互認平台

為促進大灣區內人才流通,建議港府和粵、澳政府擕手合作,建立大灣區專業資歷互認平台。考慮到不同行業專業資歷互認有待業界接洽,平台應先以CEPA框架下目前的五類專業資歷互認為先導 ,並在平台上提供其他行業的專業認證資訊等,為未加入平台行業的從業員提供便利,促使相關行業主動地進行專業對接互認。

「大灣區高端人才」通行證

為了加強大灣區內人才頻繁往來,建議港府與大灣區各城市合作,推出「大灣區高端人才通行證」,容許持證人於灣區內出入境時可免除簽證手續及可使用自助通關系統。此外,在大灣區內機場、高鐵車站、銀行等設立「高端人才優先通道」,高端人才可在專門櫃枱辦理手續,以及在專門通道接受優先安檢、登機、乘車等。長遠而言,建議港府與大灣區各城市合作,參考歐盟藍卡的做法 ,推出大灣區內統一工作簽證,讓合資格人才可在任一城市工作及居留。

無論是《十四五規劃》,抑或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都特別強調「互聯互通」,即深化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內地各城市的產業合作和人才交流。唯有完善三地人才資歷互認,在大灣區內締造更有利不同行業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才可長遠達到真正的「互聯互通」。

文:何泳瑶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